5月中下旬交替的这几天,辉南县辉南镇双龙村的闫方民兄弟仨忙着翻地插秧,今年农历闰四月,时令比往年来得晚,但农时不能错过,他们要保证稻苗及时长起来,然后才能在稻田里放养鸭子──鸭田生态稻米,这是闫家兄弟经营的老味道家庭农场的主打产品。
老味道家庭农场的果树是停耕还林时种下的,明年将进入盛果期。
老味道家庭农场是2018年建立起来的,走的是绿色生态的路子,但这个家庭农场的建立很大程度上缘自一场停耕还林的行动。2014年,省林业厅针对各地历年来违法违规侵占林地现象提出了“三年清收、五年还林”的工作要求,这让已经开荒种地多年的农民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心理。为了发展林下经济,调动村民停耕还林的积极性,辉南镇林业站开始寻找示范户。2016年,刚当上村党支部书记的闫方民带头试验利用林地种植蒲公英、红菇娘等作物,创造的效益远远超过传统产业,在他的引领示范下,村民们慢慢对发展林下经济有了积极性,矛盾迎刃而解。
老味道家庭农场逐步用小型农业机械取代人工作业,这是闫方民的三弟闫方龙驾驶机耕船耙地。
今年44岁的闫方民当过兵,打过工,算得上是当地比较有头脑的人。2014年,双龙村一块51亩的小片荒还了林,但当时村里没人愿意承包这块林地,承包费用再低也没人肯干。可闫方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项目,于是他不顾父母的反对,以每年每亩6元的价格承包了这片林地50年的经营权。他在这块林地上投资5万多元,种下了红松和云杉。去年,这片林地上的云杉苗木见到了效益,当年实现销售额1.7万元,今年前4个月又卖出了0.9万元
用红松夹种果树,用果树夹种其它草本植物,是双龙村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一种做法。
“那片地里现在还剩下不少树没卖,再有五六年红松就结塔了。”说起这片林地,闫方民很有成就感。他告诉记者,经过间伐,每亩地会有红松八九十棵左右,每棵红松至少能出10斤松籽,近年来每斤松籽批发价都在20元以上,粗略算来,几年后这片红松林每年至少能创造8万元的效益,除去采摘的人工外,其他成本已经可以忽略不计。
除了栽红松和云杉外,闫方民还利用承包的330多亩林地种植林下参,这是2014年的事情,几年后实际种植面积扩大到60多亩,这是一个长期项目,若干年后还会创造不少效益。
闫家兄弟虽然都在农村长大,但此前的精力一直放在农特产品买卖上。2016年闫方民当了村干部,生意就放弃了,两个弟弟也和他一起转向了农业生产。